Hong Kong researchers develop transformable nano-robots to perform medical tasks

Researchers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veloped a new way of controlling nano-robots, making them capable of doing complex tasks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ies, the finding was announced here Thursday.  Led by Zhang 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the team has implemented swarm behaviors on nano-robots, allowing controll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splitting.

Date: 
Thursday, August 30, 2018
Media: 
Xin Hua Net

中大教授受自然界啟發 研納米機械人發展生物醫學

在自然界中我們不難見到動物如螞蟻集體行動,香港中文大學有研究團隊因此受啟發,成功將動物集體行動的特性引入納米機械人,並轉變其形態和將其分裂,這種技術有望於日後用作治療中風,有關研究已在國際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Date: 
Thursday, August 30, 2018
Media: 
Topick

中大研發可變形納米機械人  冀5年後助治癒中風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表示,過去看到校園內,螞蟻群爬樹的群體行為,觸發將動物群體行為引入納米機械人中。經歷約10個月的研究實驗,利用動態自組技術,成功將幾百萬個分散的磁性納米粒子組裝成可控的人工微型群體。並透過調節磁場的振幅和頻率,控制它們進行多種形態變化,包括伸長和縮短、分裂和融合。

Date: 
Thursday, August 30, 2018
Media: 
HK01

中大研可變形納米機械人群體 助醫學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左)與他的博士生俞江帆(右)展示人腦模型和磁性納米粒子。很多科幻電影以納米機械人為題材,它們能隨意移動、變形,甚至自我修復,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現實中,要控制數百萬個納米機械人集體行動和變形,卻是一大技術難題。張立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成功克服這個難題,控制一群納米機械人變形和分裂。研究結果剛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Date: 
Thursday, August 30, 2018
Media: 
HK China News Agency

變形納米機械人 入血管治中風

鳥兒成群在天上飛、魚兒在塘中游,都是大自然常見的現象,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在校園中看見成群螞蟻聚集運送食物甚至橫空做橋,雖然是習以為常之事,但卻讓他想起自己正在做的納米機械人研究,「因為動物成群,佢哋可以避開獵食者,亦可以做到協同效應,發揮唔同嘅功能,如果單獨就做唔到。」他以此作為研究起點,發展出納米機械人技術,利用極微小群體的伸縮特性,醫治腦中風。

Date: 
Friday, August 31, 2018
Media: 
Apple Daily

動物集體特性引入納米機械人

中文大學(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將動物集體行動的特性引入納米機械人,這種具有環境微型群體在生物醫學應用具有很大的潛力,例如用作標靶治療,這種技術有望於日後用作治療中風。

Date: 
Friday, August 31, 2018
Media: 
Sing Pao

中大研發 變形納米機械人 除中風血栓

日本大熱動畫《工作細胞》,被擬人化的紅血球及白血球負責警備及殺菌工作,未來,如《大英雄聯盟》內的變形機械人或會加入幫一把,透過伸縮、分裂及融合將藥物傳送到指定目的地。中大研究團隊從動物集群活動中得到啟發,研發出全球首個「變形納米機械人」,透過控制數百萬個磁性納米粒子在人體隨意「變形」,希望五年後可在人體進行臨床實驗,未來用以協助中風病人清除腦血栓。

Date: 
Friday, August 31, 2018
Media: 
Oriental Daily News

群體可形態轉變穿越血管檢測治療 中大研納米機械人 極微細助治癒中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將動物集體行動的特性引入納米機械人,成功控制納米機械人群體進行形態轉變和分裂成多個微型群體。這種具有環境適應性、可重組的微型群體在生物醫學應用具有很大的潛力,例如用作標靶治療、協助中風病人解決大腦血栓問題。研究結果已在頂尖國際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

Date: 
Friday, August 31, 2018
Media: 
Lion Rock Daily

納米機械人識變形 除血栓治中風

不少動物會根據環境改變集體行動形態,如鳥群改變飛行速度和方向避開天敵,中大有研究團隊受此啟發,將納米機械人分裂,讓微型群體隨血管形狀組合和改變形態,盼用作去除腦血栓治中風。領導研究團隊的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表示,就膠囊內鏡而言,現有的膠囊納米機械人體積過大,而且膠囊的內置儀器如鏡頭亦難再縮小,未能深入所有幼細血管。

Date: 
Friday, August 31, 2018
Media: 
Sky Post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