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涉及高效的資訊網絡系統,當中的數據傳輸可靠性、速度以及基站安裝成本,被視為成功的關鍵。 中文大學研發的「分批稀疏編碼(BATS code)」技術,透過簡化編碼和解碼程序,以發送信息的「憑據」(evidence)代替發送整個信息,並由接收器收到「憑據」後重組還原,大大提升網絡傳輸速率逾五成半,亦可讓數據流失減少近三成,令網絡通訊更有效率和安全。團隊並正申請將BATS code納入國際通訊的編碼標準,爭取成為新世代通訊的基礎。
燈是現代化城市最常見的基建設施,被視為各地發展智慧城市的首要改裝目標。有中大學者花7年時間研發新技術,名為「分批稀疏編碼(BATS code)」,稱與傳統線型網絡比較,可提升56%的傳輸速率,減少29%的整體數據流失,如應用於智慧燈柱上,有望實時傳送影片但不「起格」,料可用於監測人流及車流。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去年研發的分批稀疏編碼(BATS Code),能夠大幅提升數據傳輸效率。中大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兼網絡編碼研究所聯席主任楊偉豪相信,有關技術能配合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進度,亦能配合施政報告提出引入「多功能智慧燈柱」的發展,可以為市民帶來即時交通、天氣、空氣質素等資訊,並提供空間建設WiFi和第5代流動通訊(5G)基站。
要發揮智慧燈柱和第五代流動通訊(5G)的效能,數據傳送的速度和可靠性,扮演重要角色。中文大學團隊研發新的網絡編碼技術,減少數據運送途中的流失與損耗,測試證明比傳統方法快至少五成,數據流失率亦減少近三成。負責的教授楊偉豪指,未來半年將在中大校園設立試點,提供更優質的數據傳送服務,亦用作交通監察及人流統計。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引入「多功能智慧燈柱」,作為本港智慧城市發展藍圖的重點項目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昨公布由其團隊研發的「分批稀疏編碼」,可以為智慧燈柱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持,此編碼是目前最成熟的網絡編碼技術之一,經過編碼和解碼程序,能夠增加網絡容量和解決無線通訊過程中數據丟失的難題,大大提升網絡的傳輸速率。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多功能智慧燈柱」計劃,或為市民帶來實時交通及天氣等資訊,燈柱數據傳輸、速度成關鍵。中大工程學院去年研發出「分批稀疏編碼」技術,令傳輸速率較傳統線型網絡,提升56%及減少29%整體數據流失,該院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楊偉豪相信,技術可配合政府的計劃,以低成本方法使收發數據時更有效及穩定。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亦宣布其開發的人工智能(AI)深度學習系統,可判讀電腦斷層掃描(CT)及病理組織切片,在判讀肺癌及乳腺癌的影像方面,準確率分別達91%及99%,識別過程只需30秒至10分鐘,較傳統醫生利用肉眼診斷省時,期望產品可於2020年開始在本港醫院應用。
近年政府鼓勵年輕人北上發展,「八十後」港青李英豪早於2010年,毅然遠赴北京創業。近年他決定開拓本港市場,冀把一手創立的內地大型聚合支付平台「錢方好近」(QFPay)在主場發揚光大,除了協助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等連接本地商戶,亦有意申請「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開發專屬的電子錢包,推廣流動支付。錢方好近來頭不小,現已晉身內地重量級金融科技企業,迄今處理的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掌握了龐大的交易數據。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ulty of Engineer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